不仅综合经济部门制定和实施的经济政策、市场监管政策,而且教育部门、科技部门、卫健部门、环境部门、宣传部门、网信部门等其他部门出台的非经济类政策和社会监管政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全球数字经济的平稳运行需要通过包容完备的数字经济规则和治理体系进行保障。跨越国界、连接万物的数字技术,使全球技术和产业分工迅速扩展与深化。
数字经济中,各主体都有权表达其利益诉求,普遍性数字经济规则的制定也不应专属于某一个或某几个国家,以避免产生数字经济的数字霸权。包容性的数字经济规则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充分发挥其示范性的作用,既要充分尊重数字经济主体的差异性,也要实现数字经济规则的普遍适用,最大限度保障各方主体平等参与数字经济的治理、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疫情使得国家内部及国家之间由数字鸿沟导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愈发突出。此外,考虑到数字经济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尤其是有关数据和数据跨境流动的风险,在现有的全球数字治理格局下,一旦数字经济危机、数字金融危机、数据危机等全球性风险产生冲击,国家作为数字经济的主体无法独善其身,而发展中国家抵御系统性的数字经济风险的能力较弱。此种治理体系将是包容性的,能够实现数字经济的发展平衡,且能充分考虑到不同国家的利益和诉求。
全球范围内或国际层面上的数字经济规则制定和治理合作体系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须有序推进。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进程,越来越多的人依靠互联网从事各项活动。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这个阶段,我国发展拥有诸多新的有利条件,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更加积极有为地解决共同富裕问题。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突出重点,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切实解决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这是由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站上新的历史起点所决定的,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
无论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还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都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总体上看,十四五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将优化提质,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同时也面临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挑战。按照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行动。近年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进展,推动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发展、稳中有进态势,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而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即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在发展主线上,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集中回答了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阶段性特征、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理论提升到新境界,必将在新征程上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改变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构建新的供给格局。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多方参与的评估机制以及规划实施监督考核机制,及时公布规划实施进展,确保如期完成十四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
下一步,要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各自的具体目标、主要任务、实施路线图和时间表以及责任主体和推进方式,健全实施机制、绩效评估机制和考核机制,确保取得实效。包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造强国战略、扩大内需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国家安全战略等。
在发展主题上,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使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人力资源结构、金融结构和技术结构等比例关系趋于合理,适应需求升级变化的需要,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既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出发,又极具世界眼光和前瞻性,明确了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导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集中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在奋斗目标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王昌林,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 进入专题: 经济社会发展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理论和实际、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相结合,围绕如何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导向,对于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方向,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其中,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发展关系,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这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整体,事关当前和长远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着力降低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在自主创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农业农村、区域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明确各自的阶段性战略目标、主攻方向、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把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理论提升到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集中回答了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阶段性特征、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理论提升到新境界。各部门各地区在制定实施国家级专项规划和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时要充分体现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加强与国家十四五规划在发展目标、总体布局、重大工程等方面衔接,推动专项规划从条上进行深化、区域规划和地方规划从块上予以细化、空间规划从地上加以落实。
这是适应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国内大循环在双循环中的主导作用,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以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行动为抓手推动落实十四五规划。各部门各地区在制定实施国家级专项规划和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时要充分体现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加强与国家十四五规划在发展目标、总体布局、重大工程等方面衔接,推动专项规划从条上进行深化、区域规划和地方规划从块上予以细化、空间规划从地上加以落实。
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我们要出实招、使实劲、求实效,切实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中去。
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着力降低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这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发展主线上,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基础、条件以及新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所处的新发展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
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实现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这是适应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
这是由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站上新的历史起点所决定的,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把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理论提升到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集中回答了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阶段性特征、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理论提升到新境界。